原油市場正從供應失衡轉向供需平衡
2016年4月26日 來源:防爆云平臺--防爆產業(yè)鏈一站式O2O服務平臺 防爆電氣、防爆電機、防爆通訊、防爆空調 瀏覽 2401 次 評論 0 次
近期,國際油價(主要是布倫特原油價格)基本走穩(wěn)在40美元/桶以上。盡管4月17日的多哈會議凍產協(xié)議未達成,也只造成油價一次較大幅度的短暫下跌,其后很快企穩(wěn),并未影響到基本走勢。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(yè)聯(lián)合會不久前召開的2016年石化產業(yè)發(fā)展大會上,對于國際原油市場,專家們認為,全球原油供需正在從過剩逐步轉向相對平衡,國際原油價格的低點已經過去。
原油供需失衡正在轉變
原油市場近兩年變化非常大,從110美元/桶以上到的30美元/桶下方,如今基本穩(wěn)定在40美元/桶左右。引起如此大的波動,的原因就是美國原油產量的快速增長。
美國著名咨詢機構IHS化工大中華地區(qū)副總裁龐雄鷹分析說,2008年以來,美國原油產量增長了約550萬桶/日,相比于每日8000萬桶的全球原油需求量,其增幅占比達到7%至8%,對整個原油市場造成巨大沖擊。
為應對這種供應沖擊,產量占到全球需求近40%的歐佩克,也一改通過限制產量控制市場的策略,大幅度提高產量以謀求穩(wěn)定的市場份額,并積極排擠新進入的美國頁巖油生產商。國際油價暴跌以來,歐佩克“保份額”策略初見成效,2015年年底其份額為39.6%,相比上年同期提高0.7個百分點。但需求增速放緩與供應大幅增長造成的巨大失衡,煎熬著整個石油工業(yè)。而根據(jù)IHS的分析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歐佩克大部分成員國能夠釋放的產能已經基本釋放出來。
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受低油價影響嚴重。過去一年多來的油價下跌,造成如今美國原油產量的下降。2009年,美國原油產量約600萬桶/日,到產量高峰的2015年第二季度,達到近1000萬桶/日,與沙特基本相當。隨著原油價格急速下跌,美國原油產量縮減了將近100萬桶/日,預計到今年年中至第三季度將再減少100萬桶/日左右,至800萬桶/日水平。這將足以支撐油價。
在低油價刺激下,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激增170萬桶/日,主要需求增長來自中國和美國。隨著低油價帶來需求刺激衰退和一些新興市場面臨的經濟困難,2016年石油需求增長有望放緩至每天120萬桶。盡管需求放緩,2016年的需求增長預期將超越供應增長,從而使全球市場供需回到大體平衡的區(qū)間。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預計到2016年上半年大致持平,下半年開始逐步回升。
誰是平衡供需主要因素
龐雄鷹認為,過去,歐佩克通過減產控制國際原油市場價格,以供需偏緊狀況控制價格,但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,北美“非常規(guī)油氣革命”迫使歐佩克改變了策略。美國已經成為平衡世界原油供需非常關鍵的因素。
但也應看到,低油價下,美國的市場影響力在逐步減弱。究竟產量會減少到什么程度,還有待觀察。
隨著高成本產能的退出,美國頁巖油平均生產成本從約60美元/桶降到了40至45美元/桶。未來美國頁巖油生產商還會繼續(xù)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盈虧平衡點,這也將限制原油價格在2016年大幅上漲的風險。
美國能否取代沙特成為新的機動生產者?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所長戴家權認為,中長期看美國原油產量仍會增長。美國效的“甜品區(qū)”全周期成本約為30美元/桶。美國是全球石油生產成本下降為顯著的國家,因原料采購和工程技術服務成本下降以及新技術的應用,2015年美國頁巖油成本較2014年油價下跌前降低20%至30%。中長期來看,由于地質條件較好、技術先進、資本市場完善,加之原油出口解禁為生產商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,美國仍具有較強的增產潛力。
因此,戴家權認為,低油價對世界石油供需兩端都產生著影響,高成本產量正在擠出,新的需求增長點正在培育。中國的石油需求仍將保持適度增長,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出現(xiàn)能夠取代中國地位的新的需求增長點,中國經濟形勢和政策變化對國際市場影響增大,戰(zhàn)略買家地位和話語權提升。但達到新的供需平衡仍需時間,新的平衡達到前,國際油價難以大幅反彈。
細數(shù)石油市場的影響因素,龐雄鷹概括說,歐佩克不再積極平衡市場供需,美國供應已經起了新作用。但美國因素對市場的影響能力仍需觀察,同時庫存比過去發(fā)揮更大的作用;需求正在轉變。石油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強,金融化增加了市場波動的幅度。
全球煉油布局加速調整
煉油布局也在加速調整。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營銷所所長柯曉明告訴記者,如果說過去5年歐洲煉廠經歷了“陣痛期”,那么,未來5年亞太出口導向性煉廠將面臨“陣痛期”。
“頁巖油氣革命”為北美煉廠提供了廉價的原料,美國煉油能力再次增長,2015年煉油能力增加了300萬噸/年,未來變化取決于出口市場。2000年至2008年美國墨西哥灣地區(qū)理論煉油毛利率平均為8.4%,2009年至2014年平均為13.1%,成為全球有煉油競爭力的地區(qū)。2015年煉油毛利高達9.5美元/桶。
未來頁巖油產量增速將有所放緩,加之美國國內成品油需求趨于萎縮,煉油能力2020年前小幅增長,2025年將基本持平,總能力大于9.2億噸/年。到2020年,美國煉油業(yè)已進行和計劃進行的升級改造項目,將會使美國頁巖油加工能力增加1.55億噸至2.15億噸。
歐洲經濟蕭條,受來自亞太、中東、俄羅斯和美國成品油出口增加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洲成品油需求下降的影響,累計關閉了約22個煉廠。2015年煉油能力增長900萬噸/年,但這也許只是曇花一現(xiàn),歐洲煉油工業(yè)的衰落對歐盟的經濟和能源安全是重大打擊。
近年來,全球新增煉油能力絕大部分位于亞太和中東。亞太地區(qū)的發(fā)達國家煉油能力正在下降,而新興經濟體則在增長,主要是受到中國和印度的帶動。印度已成為油品出口型國家,擁有煉廠,規(guī)模大,競爭力強。中東地區(qū)計劃新增煉油能力1億噸/年,其中絕大部分新增能力屬于“超大型煉廠”項目。雖然近期部分項目的進展受到原油價格下跌的影響,但是2020年煉油能力將達到4.7億噸/年。
由于亞太地區(qū)煉油能力的過剩,煉油業(yè)發(fā)達的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及中國臺灣地區(qū),2014年較2000年下降了6000萬噸/年。由于內部需求減弱,日本政府一直在鼓勵煉油企業(yè)削減煉油能力;未來臺灣高雄煉廠也有可能關閉;澳大利亞有煉廠已經或計劃關停。馬來西亞、越南、文萊推遲了部分項目的建設計劃。
對于中國的煉油業(yè)及成品油市場,柯曉明認為,國內成品油市場已經進入供大于求,依靠出口拉動加工量的做法難以為繼。雖然低油價對煉廠提高利潤有幫助,但石油市場上的原油過剩將轉變?yōu)橛推愤^剩,將使煉油毛利承壓,只有具有低成本和運營靈活優(yōu)勢的煉廠才能得以生存和發(fā)展。